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信息  >  正文

台湾之行拜会杨国枢先生有感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8-11-11

台湾之行拜会杨国枢先生有感

2008年10月笔者有幸随策略冠军论坛张掌然教授、钟年教授以及两位同学赴台湾中原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交流。十月的台湾气候宜人、景色秀美,中原大学“全人教育”的教学理念、先进完备的硬件设施、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都让我们为之折服,心理系的各位老师同学前前后后细致热忱的招待也让我们倍感温暖,然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应该是与著名华人本土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几次会面。

到达台湾的第三天,我们一行五人在心理系郭建志主任的陪同下来到位于中原大学全人村的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杨先生,并与杨先生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座谈。久仰杨先生大名,对他的作品文章也是记忆犹新,但亲见却还是头一次。先生个子不高,走路微微倾身颔首,很是谦和儒雅。讲话语速较慢、一字一音说的很清楚,似乎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先前对先生有“偏见”:既然是大师,定然是有些傲气,不容易亲近的。然而第一眼见先生,先生满脸和善笑意,顿时让人觉得亲近,却又多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庄重。先生先是关心我们旅途是否劳顿、然后询问饮食住宿还习不习惯。听到我们回答一切安好,他也笑的很欣慰。

会谈的开始,由林文瑛主任介绍心理科学中心的成立的背景及宗旨:中原大学一直以来倡导全人教育,其在理工领域成就卓著,为提升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气氛与人文素养,使中原大学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大学,前董事长熊慎幹先生和现任董事长程万里先生力邀杨国枢院士、郑昭明教授成立了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后又陆续邀请两岸三地著名高校的知名教授学者担任研究顾问和合作伙伴,心理科学研究中心的队伍不断壮大。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基础,整合校内外心理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以期提高台湾地区的心理科学学术水平。

林主任介绍完以后,杨先生补充说,心理科学研究中心的目的及研究方法是以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发展社会心理学,并从社会行为和人格方面关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研究中心希望不仅利用校内的各学科资源,同时结合整个台湾地区甚至两岸三地及国外的学术研究的优势,鼓励通力合作,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和鼓励年轻一代的学者,为心理学发展培育新的领军人物和后续力量。

提到近年来心理学工作者都非常关注的心理学本土化问题时,杨先生说:“研究心理学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人观与我观’是有着时代和社会的差异的。”一直以来台湾的心理学都是在不加批判的传承和应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没有真正关注中国人本身的、在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台湾心理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只能是在追赶西方的学术潮流,却没有其独创的、核心的研究成果。他感叹道:“我们现在学习的心理学只是西方的本土心理学,或者说是以美国白人老员工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而真正的人类心理学应该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或不同宗教的本土心理学有机的整合。”关于人类心理学,杨先生简要提出了自己的“支架学说”,即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人类心理学的构建至少需要四个“柱子”,它们分别是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心理学、在儒教影响下发展的华人心理学、信奉回教的阿拉伯地区的本土心理学以及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本土心理学。只有在上述这些不同宗教、不同地区的本土心理学得到充分发展和整合之后,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在谈到华人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时,杨先生特别指出,由于社会文化的独特性,生搬硬套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人格理论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是行不通的。我们更应该关注西方学者建立一种理论的方法,而不是理论的内容,学习和应用这种方法来构建华人自己的心理学。整个东亚地区受儒教的影响,同质性很强,而大陆文化底蕴深厚,开放的较晚,相比于台湾、香港和东亚其他地区来说,受西方的影响较小,跟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更大,华人本土心理学前景广阔,潜心研究将大有可为,大陆的学者应该行动起来担当起发展本土心理学的任务。同时华人心理学的成功对整个人类心理学的建设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最后,杨先生对冠军论坛策略网和中原大学的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今后两校能开展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如有机会可以邀请有研究有创见的学者,以举办研讨会的形式,就某一个心理学问题展开深入而细致的讨论,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杨先生的一席话给我们在座的老师员工很大启发,他对人类心理学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师的睿智与渊达,他对大陆在发展华人本土心理学的问题上给予的厚望也使我们感觉到了肩头的重任。

当天晚上,心理科学研究中心设宴招待我们,这也使得我们有机会对杨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席上大家谈笑打趣,气氛很轻松,先生也笑得很开怀,不时还会“小试身手”,讲两个笑话乐得大家前俯后仰。我旁边坐的恰巧是先生的研究生,我便问她先生平时会不会很严肃?她告诉我,先生待员工很好,从没发过火,对于员工的研究课题没有过多的要求和苛责,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提出自己的建议,最终的决定权还是留给员工。

第二天下午,我们又很有幸的旁听了杨先生给中原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开设的《人格理论》一课。先生年逾七旬,身体并不十分康健,却依然坚持站着讲课三个小时,中间只休息一次,这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先生讲课也是一面思考一面娓娓道来,每句话都是斟酌过的,多一个字不能,少一个字不行。这次课主讲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先生除了介绍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本身,也会不时提出自己的理解、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甚至还有自己对于人生的一些感悟。而每每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总是会很谦虚的说:“我补充一下自己的观点啊,不知道对不对。”这天,有两句话我印象最是深刻。一是讲到striving for superiority时,先生说:“人要有谦卑之心,有一点自卑感是好事。”二是讲到social interest时,先生说:“要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关怀所有人。”我想,也许先生的一生正是在践行这种谦和与博爱吧。讲授完,先生会问:“大家听懂了吗?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一点没有院士的架子。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忙于参加研讨会和讲座,没有再见到先生。我猜想回大陆之前大概就见不到先生了吧。不禁有些懊悔,早知道应该抓住机会多向先生请教的,我想无论是关于心理学的专业问题,还是对于人生发展的一些困惑,只要我们发问,先生一定是会毫无保留的讲出他的看法的。

台湾之行结束的前一天我们来到台北参访,哪知这天的晚餐,竟是杨先生设宴为我们送行,真让我又惊又喜。这次,我就坐在先生旁边,先生吃的不多,却不时为我夹菜,让我感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席间,先生又提到心理学的本土化,他希望大陆的心理学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能积极的开展一些相关的研究。他同时鼓励我们青年员工要树立远大志向,这样人生的发展才会有一个内源的动力,不会为小事所纷扰,遇到困难才会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去,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向先生讨教的问题的答案么!我顿时有如醍醐灌顶,感慨万千。这也使我不禁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先生的一篇演讲稿,题为《我的学思历程》,讲的是职业(occupation)与志业(vocation)的区别。这篇演讲不同于先生严谨深奥的论文,它更像是对一个迷茫中的青年人的点拨和教诲,情感真切,发人深省。谆谆爱人之心,于此可见一斑。他讲到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所选择的职业应该是能藉以安身立命的“志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凭借一种内发的激励机制不会轻易放弃,才能有所作为。而在我看来,这句话不仅是对于一个学者适用,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成功的人它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台湾之行已结束,与先生的几次会面也已会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多得之财富。先生对于华人本土心理学给予的厚望以及对人类心理学的展望必将成为后继的心理学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先生对人生、对“志业”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也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继续努力。

祝愿先生安康!(李梦姣)

附:杨国枢 著名华人本土心理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专攻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及研究所教授兼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组高级讲师兼主任、台湾“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亚洲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心理学系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经理,并膺选为该院院士。现任:台湾中原大学理学院心理科学中心客座教授。杨国枢教授毕生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创新与推广,长期采取本土化研究取向,探讨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特征及变迁,曾先后编著书籍20余种,如《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的蜕变》、《开放的多元社会》,并在国内外心理学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约1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