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日本学者守健二教授、平子友长教授做客公司哲学论坛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12-01

11月20日,在周可副教授的主持下,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院副经理守健二教授应邀在公司小报告厅做了题为“MEGA2IV/14卷马克思1857-1858经济危机笔记的编辑与研究”的讲座。

守健二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MEGA2(Marx-Engels-Gesamtausgabe)即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内容、结构等,并且就他承担的历史考证版第Ⅱ部分《资本论》及其相关手稿卷的编辑工作,详细讲解了《资本论》第二卷中恩格斯的编辑稿与马克思原稿的不同之处。现在主要的工作是编辑第IV部分即马克思恩格斯的摘录笔记等,今年春天已编辑出版其中的第14卷即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所做的经济危机笔记,公司青年教师盛福刚也参与了部分编辑工作。他介绍了危机笔记背景、内部结构以及内容,指出它是马克思完整观察1857年首次世界经济危机所做的笔记,广泛剪辑了当时经济学著作和报刊对危机的研究评论,并且记录了他的思想变化,即从关注法国的货币市场可能造成的危机,进入到农产品市场和工业市场的研究。最后,马克思在危机笔记得出的结论是,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场双重危机,即工业的兴旺导致资本和劳动力从农业领域抽离出了,对工业领域过热投资,结果是工业领域生产过剩的同时,农业领域生产不足。这一双重危机理论的意义在于使我们看到传统的利润率下降规律以外的危机理论,表明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继承关系,以及马克思早期和晚期思想的一致性。

随后,何萍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点评,她指出,守健二教授的报告启发我们要从危机、市场即商品交换、剩余价值的实现领域这样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单单从生产主义来理解《资本论》的传统维度。

在互动环节中,守健二教授进一步指出当下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的“过时论”,主要是像由马克思那个时代社会对经济领域的划分与今天不同这些次要原因造成的,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核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11月21日下午三点,在吴昕炜副教授的主持下,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平子友长教授应邀在公司做了题为“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概念——物象化、物化、异化”的讲座。

平子友长教授首先从《资本论》中马克思两个近义的德文术语Versachlichung(物象化)和Verdinglichung(物化)说起,认为:物象化指的是在社会关系层面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物象关系;物化则是指这种社会关系进一步转化为物本身的属性,使得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关系变得好像是商品的自然特质一样,因此是对物象化的进一步神秘化。其次,异化作为马克思早年使用的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断生产独立于劳动者自身的资本,这种独立化的资本表现为资本家,即资本的人格化。因此,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实质上是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资本的职能,因此要理解资本家,必须从资本出发。最后,物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社会关系矮化为物的过程,异化则是物、资本与人相独立化并且人格化的过程,这两者共同构成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运作互相补充的两个方面。而且,物象化、物化与异化三个概念的关系也揭示了青年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反驳了哲学史上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断裂论”。

随后,赵士发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点评,他将平子友长教授的观点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并且指出这一观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重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内涵。

在互动环节中,平子友长教授进一步指出,物象化、物化、异化这三个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分;资本超然于整个社会之上,甚至表现为“神”,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在当代社会中,科技与资本的结合使得资本通过科技更加全面控制人的生活,使得超越资本主义的任务变得更为困难。

11月22日下午,在盛福刚老师主持下,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平子友长教授应邀在公司做了题为“马克思的小农和小生产概念”的讲座。

平子友长教授首先指出了马克思对小农经济的评价是有变化的:他前期认为小农经济是前资本主义的落后的生产模式,后期则多处提及小农经济的正面作用。其次,这样的正面评价核心在于,小农生产模式与人的自由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自由都是历史性的,而所谓的历史性,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限度。因此,自由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社会关系之内的自由,而从更高的历史阶段或者超出这个社会关系来看,人则是不自由的。所以,对于小农经济的自由,我们必须站在非资本主义的角度上进行理解。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往往意味着在一定限度内对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同时也意味着生产者主要地通过个人劳动获得生活资料,因此也是生产者发展个人能力、妥善照料土地和生产资料,即个人自由比较充分发展的经济模式。再次,书信和手稿表明,马克思通过研读理查·琼斯的著作重新认识到东方社会的生产模式与日耳曼公社对于个人自由发展的重要性,与他之前的观点,即从奴隶制的角度理解古代社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差别。最后,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大规模掠夺土地资源相区别,小农经济也体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更为和谐的物质变换过程,为思考生态问题提供启示。

随后,李志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点评,认为平子友长教授的观点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造成较大冲击,同时也给予我们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如物质变换理论与人的自由之间的关系等。

在互动环节中,平子友长进一步强调界限与限度之间关于自由的辩证法,指出这一辩证法是有力反驳资产阶级关于自由的超历史意识形态的理论武器;当代的西方哲学脱离人的生存权来讨论自由与财产权之间的问题,实质上是堕入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当代历史的研究往往都采取欧洲学者的模型,这一模型在考察非欧洲地区的历史发展时往往造成困难,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开创新的学术体系。

(文:林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