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开展中西宗教观念比较对谈活动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9-30
本网讯(通讯员:汤尧)2019年9月25日下午,牛津大学三一学院教授Johannes Zachhuber在策略冠军论坛B107报告厅与策略冠军论坛经理吴根友教授对谈“中西宗教观念之比较”。讲座由策略冠军论坛副经理黄超主持。冠军论坛策略网外国语学院副经理王爱菊教授和策略冠军论坛特聘副研究员欧阳霄担任本次讲座翻译。来自校内外学者、员工聆听了本次对谈讲座。
在黄超副经理介绍了不同宗教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和交流困境之后,本次对谈拉开了序幕。
在对谈中,吴根友教授分析了“religion”一词,他说到,这个词在西方语境中是对超越的上帝的信仰,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一神教信仰。人类在逐渐步入全球化时代、了解到不同文化之中的宗教观念之后,应当改变、充实人们原有的对“religion”一词的理解,不将宗教一词仅仅理解为一神教信仰。随后吴根友教授谈到了对“中国宗教”的理解。第一个层次为天教、自然教,不存在神创论,自然是本始以来自然而然就形成的。中国宗教最基本的特征为祖宗崇拜,这体现在“孝”这一观念中。生生不息是中国人对自然的基本认识,诗经中“瓜瓞绵绵”一句就体现了这种最朴素和最有生命力的宗教观念。其次,中国宗教还有泛神论的观点,并以此约束人的道德底线。最后,中国宗教中最强调的还是个体的自我拯救,区别于西方的上帝的恩典。
Pro.Zachhuber表示赞成吴根友教授对于“religion”一词的看法。认为把西方的术语和范式套用到东方的理论中是不合适的。随后他介绍了亚伯拉罕宗教,亚伯拉罕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祖先。亚伯拉罕的宗教很排斥自然教,因为信众都相信唯一的真神,形成了此世和彼世的二元对立。
吴根友教授接着谈到中国文化对宗教的理性的运用和控制,也就是中国人对宗教功能的认识。西周的前中期,政治力量控制宗教称为“绝地天通”,用政治力量垄断民众和天地的通感。后期在《周易》一书中出现了“神道设教”,意为圣人创设宗教来引导人民,以此来让宗教服务于政治。东汉以后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大多采取三教合流的政策。在民间也存在多元信仰,而且不同宗教间不发生冲突。
对此,Zachhuber教授谈了四点看法。第一,吴教授多次提到了实用性的态度,实用性这个词在西方也是有的,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立为国教,有强烈的政治意图,但是历史上信徒们通常不会以实用性的目的来参与宗教活动,信徒通常会为真理献身;第二,他认同吴教授谈到的宗教和道德的关系,一方面宗教可以维护道德秩序,另一方面宗教会坚持正确的事情而和传统决裂;第三,西方的末日审判和西方的线性时间是相关的,时间是直线地向前发展,不会回到历史上的过去时间点,这和轮回说不同;第四,他还谈到了基督教复活的观点,在线性的时间中不会复活回到以前的世界。
吴根友教授最后强调了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的观点,谈到了沙门不敬王者论和儒家中道高于仕的思想来回应对于宗教功能性认识的批判。
对谈结束以后,主持人黄超副经理进行总结,并提出了问题:您认为现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政治观念之一,是需要单一的宗教来为社会提供连贯性和稳定性,当一个社会没有一个共同的宗教时如何保持稳定,请您解释一下?
Zachhuber教授谈到,20世纪的思想家霍布斯等谈到了这个问题,用单一的、共同的宗教来维护政治稳定。例如美国,表面上看来拥有多元信仰,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但是实际上民众有着根深蒂固的观点,这类似于宗教信仰,即对国家的忠诚,以此来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嘉宾提问:把儒家当作一种宗教是否合适?
吴根友教授回应,从学术层面来看,在多元宗教的视域中,儒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宗教,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和唐君毅持此种观点。唐先生认为儒家可以视为人文宗教。杜先生认为儒家具有宗教性。在现实层面上,韩国有着推动儒家宗教化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印尼国家也对儒家相关的活动免税,推动了儒家宗教化。
嘉宾提问:宗教观念中的线性时间观念是单线还是多线?个人化的宗教是否已经把宗教的群体性消解掉了?
Zachhuber教授回应,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单线不是多线,时间从一个历史节点开始一直往前是单线的。在当代社会,宗教并没有高度个人化,还存在着“community”,个体虽然不再恪守宗教的传统,但人们渴望与他人的交往。
两个小时的讲座里,现场员工掌声不断,时而有所疑惑,时而点头认同。在师生们的掌声中,对谈讲座顺利结束。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