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旗下产业  >  教学成果

策略冠军论坛教师新出教材简介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1-03-01

本院教师近年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冠军论坛策略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有:

《哲学概论》(童鹰)

《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 主编)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郭齐勇 主编)

《宗教概论》(段德智)

《当代美学原理》(陈望衡)

《科学观念的变革与理论进程》(王贵友)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王贵友)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

《康德哲学讲演录》(邓晓芒)

《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邓晓芒)

《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

《美学》(彭富春 主编)

《西方文化概论》(赵林)

注:本院办公室可以购买的书目有:《哲学概论》、《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宗教概论》、《哲学美学导论》、《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等,欢迎选购。

订购电话:68753570 联系人:何老师

新书预告:即将出版的教材:人民出版社的有:《中国美学史》(陈望衡著)、《中国宗教哲学史》(麻天祥箸)、《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陶德麟、汪信砚著)、《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教程》(萧诗美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明教程》(何萍著)、《伦理学引论》(张传有著)、《现代心理学导论》(张掌然著)、《人文科学概论》(李维武著)等;高教出版社的有:《中国哲学史》(郭齐勇著)、《现代西方哲学》(朱志方著)等。

书目简介:

《哲学概论》(童鹰著)

策略冠军论坛的童鹰教授编著的《哲学概论》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同类著作之长,既可用作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亦可用作文史、社科以及理工类各专业本科生的通识课教材,同时还可供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分为八章,主讲以下内容:

第一章主讲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属性和社会功能。在哲学的研究对象方面,作者从世界观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作出了理论界定。在哲学的基本属性和社会功能方面,作者提出了一个具有多元性、多向性和多层次性的新的理论解释框架。

第二章主讲哲学的基本问题。作者认为,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实质上是一个本体论问题;而其第二方面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其相关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在本体论方面,本教材力图克服传统教材的心物二元对立绝对化的局限,彰显了从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数学实在论到现当代科学实在论的本体论内涵和意义。在认识论方面,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经验论与唯理论以及先验论与反映论均纳入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理论视野,有利于提高和充实员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

第三章主讲哲学的学科体系。

第四章主讲哲学的发展历程。本教材从历史分期、主要成就、基本特征等方面别讲解中西哲学的发展历程,并同时简要介绍中外哲学的历史交流。在有关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方面,作者提出: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史曾有过几次与“汤浅现象”所揭示的世界近代科学发展中心转移同序的哲学发展中心转移。作者认为,近代哲学发展中心转移与近代科学发展中心转移的同序现象应当引起国内学人的深思和研究。

哲学是否有其一般发展规律,这是国内同类著作和教材较少论及的问题。本书第五章提出哲学有其一般发展规律,并从哲学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形式三个主要方面研讨了哲学的一般发展规律。

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从互动源流、互动基础、互动学科三个主要方面分别讲解了哲学与科学以及哲学与宗教的互动关系。

第八章主讲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作为“哲学概论”课教材,本教材写得既不玄、也不空,而是力求做到内容充实,引人入胜。它确实是一部可兼而用作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育以及非哲学专业本科生的通识教育的适用教材。(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24.5万字,326页,定价:20元)

《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主编)

由中山大学的冯达文、冠军论坛策略网的郭齐勇两位知名教授合力主编,凝聚了萧萐父 、李锦全、冯达文、郭齐勇、萧汉明、黎红雷、李维武、田文妛、吴根友、李宗桂、张永义、丁为祥、张丰乾?丁四新、龚隽、冯焕珍、周炽成、杜杰等诸多中国哲学有关专家与学脅的心血和智慧。全书约70万字,时间跨度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共分为先秦时期的哲学、汉唐时期的哲学、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等五编,内容包括: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道学的初创;张载的本体论与境界论;朱熹的理学;王守仁的心学体系;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戴震的哲学倾向;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哲学启蒙;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等。

本书在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维、新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传统训诂和现代诠释等方法,以文献史料为主,兼顾考古发掘史料,尽力摆脱和打破以往哲学史简单分类、教条化及西方模式的弊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围绕中国哲学史每一历史时期各哲学学派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来展开有重点性的梳理、阐发、探讨、分析,力求准确地诠释和通俗地表达传统哲学思想的意蕴,并充分注意传统哲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全面展示其哲学本体论、价值论、人生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各个侧面,从而建构和撰写出一部耳目一新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另外,以往许多“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实际上主要是讲儒家哲学,而道家与道教哲学、佛教哲学都介绍得很少。《新编中国哲学史》改变了以往的情形,对于道家与道教哲学、佛教哲学介绍较多,避免了许多偏颇。

全书篇幅适当,体例架构新颖,资料运用得当、内容充实而简约,是一部颇具思辨性、新颖性,适合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自学中国哲学史读者学习的有益教科书。(本书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818页,近60万字,上册24元,下册23元)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郭齐勇主编)

由郭齐勇教授主编的《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已于2005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较为全面地吸收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真选编,历时三年,精心注释而成的一部教材。全书601页,46万字。

该书自先秦的《尚书》、《诗经》至清代的王夫之、戴震,共选编了三十八种经典著作(或作者)。编者对这些著作或人物略加介绍,并对原文的文字或名词略作注释,又在每篇文章或某些章节后略作“思想指要”,点醒其精神。这些工作是在前人与时贤的经典的专书注疏或诠释的基础上进行的。该书的注释借鉴了当前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都在每篇或每家的注释后面作了说明。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融合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致思取向、行为方式、价值系统,凝结成极其宝贵的、独到的哲学智慧。从源远流长、汗牛充栋的历代古籍中,该书的编者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其选择的原则是:把最重要、最有根源性、原创性与代表性,最应当让青年们把握或领悟的哲学资料,特别是把涉及到中国哲学智慧、中国文化之价值理念的核心内容选进来。同时,为避免支离破碎,编者在选编时尽可能照顾到名著名篇之某篇某章的完整性,以便读者能够完整地加以理解,避免断章取义。

本书的编者认为,中国的哲学是生命的学问,儒、道、释诸家有不同的理想的境界,并力图在现世中实现。中国哲人有自己的终极信念、信仰,而且身体力行。中国哲人把宇宙看作是创造流衍的、永恒变动的、开放的、交融互摄、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人性与终极的天道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它们是和谐的整体。人的创造精神即来源于大化流行、无穷无尽的宇宙生命。宇宙自然及其诸神灵与人之间没有间隔。人在创造的活动中,也在修养身心的工夫中,把握真善美的价值,体验崇高的精神境界,卓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不断追求精神自我的完善与超越。儒家人文的价值理想和道德精神,道家、佛家放达、逍遥、解脱、开放的心灵,诸子百家的生存智慧与机智的论辩,宋明理学家的境界追求等,都是人类21世纪宝贵的精神资源。(本书定价:35元)

《宗教概论》(段德智著)

该教材是在我们冠军论坛策略网宗教学系教师长期从事宗教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以及全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主要由段德智教授执笔,佛学专家吕有祥教授、基督宗教专家刘清平教授也曾写了部分章节。

全书除前言外,含9章。各章的标题依次为:(1)宗教的起源;(2)宗教的历史发展;(3)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4)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下):印度教、佛教和道教;(5)宗教的要素;(6)宗教的特殊本质;(7)宗教的普遍本质与功能;(8)宗教的世俗化;(9)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

依内容,可将各章分为三个单元。其中1-4章旨在从时间维度对宗教作历时性的考察,既考察了宗教的历史形态,也考察了宗教的现时形态。5-7章旨在对宗教作逻辑的或同时性的考察,分别讨论宗教的要素、宗教的本质和宗教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8-9章则着重考察了当代宗教发展和研究中最受人瞩目的两大问题,这就是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对话问题。

本教材的特点和优点主要在于:(1)比较好地贯彻了以历史为基础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先考察宗教的历史形态和现时形态,尔后再考察宗教的逻辑形态,适合于对初学者进行教学。(2)比较讲究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渐进性。例如在阐述宗教本质时,提出了“宗教本质三层次说”,坚持从“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认识论路线,依次阐述了宗教的要素、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3)比较讲究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将当代宗教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纳入教材,并构成其一项重要内容。(4)该教材既有较高的学术性,又有较强的可读性。此外,该教材的篇幅(计325千字)也比较适中。(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32.5万字,432页,定价:27元)

当代美学原理》(陈望衡著)

本书构建了一个既具中国特色又有全球意义的美学新体系。这个新体系,以改造过的中国古典美学最高范畴“境界”为审美本体。

全书12章;第一章,审美潜能;第二章,审美活动;第三章,美感(上);第四章,美感(下);第四章,审美本体(上)情象;第五章,审美本体(中)境界;第六章,审美本体(下)本体辨析;第八章,审美形态(上)美;第九章,审美形态(中)丑 崇高;第十章,审美形态(下)悲剧 喜剧;第十一章,审美文化(上)艺术;第十二章,审美文化(下)艺术。

本书创新主要有三:第一,关于审美的发生,提出从审美潜能到审美活动的审美发生说。作者认为,自然人化与自然创化,其产物本身并就是美,它们创造的只是审美潜能包括审美对象的审美潜能(宜人外在形象与内涵)和审美主体审美潜能(审美的需要和审美的能力)。在特定情况下,个体的人(作者强调审美主体只能是个体的存在)或基于自身的审美需要或基于对象的审美诱导,于物产生了审美态度,才有审美活动发生。第二,关于审美本体,提出“情象”本体与“境界”本体论。作者认为,“情象”的产生前提是“审美悬置”;“境界”的产生的前提是“审美超越”。审美超越的实质是物质与精神、现象与理想、感性与理性、过程与目的、有限与无限这些对立边界的消融。境界基于情象,主要为心灵的创造,它具有感性、哲理性、空灵性、自由性、无限性。境界可分为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审美境界等,它们内在精神相通又有别。境界是人的终极关怀。美之初在情象,美之极在境界。第三、关于审美价值。提出人生“三状态”说:三状态,一为“谋生”,二为“荣生”,三为“乐生”。“谋生”,动物性生存;“荣生”,道德性生存;“乐生”,审美性生存。审美有助于人类进步、社会和谐、生态平衡。作者提出人生幸福“九层次”金字塔说,美处于最高层次。 “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以美治国”三者缺一不可。在法治不到的地方以德治调控,在德治不到的地方以美治调控。

本书初版五千册,发行不到三个月即加印八千册。有《光明日报》《哲学年鉴》《出版广角》《中国图书评论》《中国青年》等多家传媒评介。知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颜翔林教授在评论中说:“陈望衡先生以其对传统美学境界范畴的丰富和改造,建立了独树一帜的‘境界美学’理论,受到美学界的高度关注。……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以自我独到的理论领悟,将丰富的华夏古典美学的思想资源融合为智慧之门的方法论,由此打通了现代西方美学的理性藩篱,从而站立在一个相对接近的平台上展开交谈”。(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25万字,340页,定价:24元)

《科学的观念变革与理论进程》(王贵友著)

该书是一本探讨科学思想史、科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方法论基础的著作;主要讨论了实验自然科学发生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历史条件,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与科学技术的分门别类的研究,现代自然科学变革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工业社会的发展进步,等等。与国内外有关科学史与专门科学理论著作相比,该书更加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科学观念的突破与变革、基本概念的设定与演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基本定理与基本原理的阐明;各门科学的理论结构与实证知识系统的建构,及其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科学理论建立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及其元科学概念的意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等等。该书的写法既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著作,又不同于精深的、严密的、数学化的科学理论著作,而是试图通过如上方面的努力,以利于读者更深刻、更系统地把握近现代各门科学技术的最核心、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实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精髓及其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发展的互动。

本书是为了适应综合性大学哲学系的本科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的需要编写的。成书时,作者又扩大了本书的编写计划,希望本书也能为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科学思想史提供某些参考,也希望它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与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帮助。(武汉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9.9万字,432页,定价:25元)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王贵友著)

该书是一本科学技术哲学的导论性著作。根据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体系,科学技术哲学即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与组成部分之一。本书作为一种理论尝试,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社会与科学时代的发展为背景,分析性地、批判性地吸纳当代各种学派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探讨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学科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课题,其中包括:人类劳动实践及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和协调发展;科学技术实践与科学认识论;自然科学方法论;科学观念与自然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科学意义;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价值相关、交互作用与共同发展,等等。与同类著作相比,本书试图突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以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为主导,以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科学技术实践为主线,系统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异化与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二、把科学技术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与认知活动,当作统一的实验探究、理论建构、科学说明与检验、科学应用活动进行考察,系统地讨论科学实践与认知活动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过程与机制,研究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相互渗透与统一性问题;三、力求突破以前某些自然辩证法教科书中所体现的关于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相分离的“三大块”框架,试图在各章节都能贯彻自然观、科学观、认识论、方法论、技术论、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经验与理论、事实与价值诸关系的统一;四、力求突破传统的自然哲学与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束缚,在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交叉融合等理念。

本书是为了适应综合性大学哲学系的本科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的需要编写的。本书也可适用于其他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开设该课程的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本书也希望能对从事其他工作的哲学爱好者、特别是有关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爱好者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提供某些参考。(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29.8万字,< яspan>407页,定价:25元)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 赵林著)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一个不学哲学史的人,哪怕他记熟了一大套哲学原理和教条,哪怕在日常生活中他满嘴的哲学名词和术语,他也不懂哲学。哲学无定论,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在不断对话中生成和发展着的有生命的思想。对话必须有对话者,而最有价值的对话者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人,这些人最集中地汇聚在哲学只中。我们这本《西方哲学史》就是考虑到青年人学习哲学的特点和兴趣而撰写的。我们把以往哲学史著作中常见的那种大量的社会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分析限制在最必要的限度内,也把人物的传记资料作了尽可能的精简和压缩,而把重点放在哲学家思想本身的内在分析和意义阐释上,力图写成一本思想含量尽可能浓缩、思想发展线索尽可能清晰的西方哲学史。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大学本科生(或相当于大学本科生学力的青年),不论他是学哪个专业、从事哪个行当的,如果他想要对西方哲学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的话,他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学习能够得到基本的训练,不仅是知道一些最必要的哲学史知识,而且能够从最初步的哲学思维逐步上升、循序渐进,获得基本的哲学思维能力。因此本书在编排上特别强调了哲学思想的连贯性,不仅注意交代清楚从一个哲学家到另一个哲学家的过渡,而且在每个新的哲学阶段到来时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提示,这些提示或许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中国人有了放眼世界与各种不同的人类打交道的机会和探索不同人性的好奇心,从而有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更加自觉的民族的机会。对西方哲学思想和整个西方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客观把握是当代知识分子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我们愿与年轻的朋友们一道来做这件很有兴趣的工作,它能够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丰富我们的思想内涵。本书包括六章:一、古希腊罗马哲学,二、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三、16-18世纪西欧哲学,四、18世纪法国哲学,五、德国古典哲学,六、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35万字,293页,定价:22元)

《康德哲学讲演录》(邓晓芒著)

康德哲学自从诞生两百多年以来在西方思想界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至今仍然是大批顶尖级的哲学家思想灵感的来源。但康德思想的复杂和艰深也是世所公认的,很少有人能够将康德哲学讲得一般非专业人士能够理解。该书主体部分是根据作者2004年10月在西南政法大学所作的有关康德三大批判的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分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讲,后面的第四、五两讲是作者2002年4月在东南大学所作的两次讲演的录音,即“康德宗教哲学和中西人格结构”及“全球伦理的可能性——金规则的三种模式”,最后一讲收入了作者2004年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康德三大批判新版座谈暨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稿。本书的特点是将一个素来以艰深难懂闻名的话题即康德哲学以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作出了全面的讲解,不仅对康德的三大批判进行了条分缕析、简明扼要的阐明,展示了每个批判的内在结构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联,而且把康德的宗教和伦理思想放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全球视野中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反思精神。本书的行文保持了讲演时的原汁原味和现场感,用大量生动贴切的例子来诠释那些极其晦涩的原理,引人入胜,可读性强,是一个初次接触康德哲学的读者进入康德思想大门的很好的入门书。该书作者是直接从德文原文译出康德三大批判的中文译者,能够最贴近地把握康德哲学的精髓,并能用明白晓畅的中文书面和口头表达那些最深奥的思想,保证了该书的深入浅出。该书以不到15万字的篇幅把康德三大批判从头至尾讲述一遍,其内容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对于没有大量时间来埋头读原典的读者,无疑是一条把握康德哲学全貌的捷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二版,20万字,234页,定价:15元)

《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邓晓芒著)

该书为作者根据2003年夏季学期为冠军论坛策略网本科生开设的“黑格尔辩证法研究”课的课堂录音记录整理而成,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是作者的专著《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但比这部专业学术著作要通俗易懂得多,除了语言保持了课堂讲演的生动的口语,现场感很强外,还举了大量的生动的例子,也有一些临时发挥的灵感式的东西。本书讲的是黑格尔哲学,但角度却是立足于中西比较来谈的,书中有大量中西哲学思想比较的内容,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我 中国的老员工能够更好地把握黑格尔思想的真实内涵,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激发起青年人对于自己所受到的传统文化影响抱一种自觉批判的态度。本书的结构与《思辨的张力》大体相同,分绪论“黑格尔哲学与中国传统思维”,第一讲“黑格尔辩证法的两大起源”,第二讲“黑格尔哲学的开端”,第三讲“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否定”,第四讲“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反思”,第五讲“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的统一”。作者的观点与传统对黑格尔的理解有很大的出入,基本上是站在现代存在哲学和语言哲学的高度来重新审视黑格尔哲学,从那些原始文本中挖掘出新意来。(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10月出版,304页,定价:35元)

《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著)

《哲学美学导论》共分美学、美、美感、艺术四章,是彭富春先生在近几年发表哲学美学文章以及在台湾高校讲授哲学美学的基础上撰写成的一部力作。作者立足于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美学史,从美学是感性学的基本界定出发,通过对美学、美、美感、艺术四大基本概念的考察和梳理,不仅从中西方美学视域、基本主题,揭示语言分析、思想分析、美学分析的内涵,阐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必须解答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基本问题,而且从美、美感和艺术作为欲、技、道游戏的三维度,来阐发和诠释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基本内涵、特性、形态,从而构建何谓哲学美学,并揭示和彰显哲学美学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具体说来,彭富春先生的《哲学美学导论》具有如下三大特色:

第一大特色,该书并非流俗的美学史或美学原理,而是一本融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独特著作,这里更多的不是告诉你什么,而是通过思想之美和思想之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是道路而非著作。《哲学美学导论》无疑也是道路,它将对中国的哲学美学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不管你是赞成也好,或者反对也好,抑或疑问也好,都会引发你的思想波澜,引发你的思考。

第二大特色,该书的整个理论构建完美精妙,一气呵成,更为重要的是融贯中西,显示了彭富春先生深厚的中西文化理论功底和深刻的洞见。我们知道,国内不少学者的通病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搞西哲的不研习中哲,搞中哲的亦轻视西哲,常常是“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更谈不上漫游于中西思想的边界了。这无疑限制了他们的视域,亦无助于推动学术的真正进展。就此而言,彭富春先生的努力是较为成功的,他的《哲学美学导论》将为我们开启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第三大特色,全书结构简明,逻辑清晰,内容平实而富有创见,且语言简洁,文笔流畅,无论是目录体例、内容,还是写作文风、语言风格,皆无不如此,从而凸显了作者学术个性。该书紧紧围绕什么叫美学、美、美感、艺术来展开哲学美学探讨的,不仅从目录体例上一目了然,而且在内容阐述上,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关注资料的援引和历史的叙述、考证,而选择紧扣概念范畴,注重逻辑与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演绎,环环相扣,娓娓道来,从而强化了自己学术研究个性和方法上的匠心独运、另辟蹊径。。(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24.1万字,330页,定价:21元)

《美学》(彭富春主编)

由彭富春教授主编的这部书是一部极具普及性的冠军论坛策略网通识课教材,它脱胎于彭教授的《哲学美学导论》,但又不失为一部介绍美学的经典读本。本书凝聚了彭富春教授、张贤根教授、李必桂副教授、谢劲松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和常旭旻博士的心血和智慧。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对近现代世界美学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浅出的阐释和介绍。作者立足于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美学史,从美学是感性学的基本界定出发,通过对美学、美、美感、艺术四大基本概念的考察和梳理,不仅从中西方美学视域、基本主题,揭示语言分析、思想分析、美学分析的内涵,阐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必须解答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基本问题,而且从美、美感和艺术作为欲、技、道游戏的三维度,来阐发和诠释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基本内涵、特性、形态,从而构建何谓哲学美学,并揭示和彰显哲学美学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

全书四篇十六章。第一编 美学,包括:第一章 何谓美学;第二章 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章 中国美学及其基本问题;第四章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二篇 美,包括:第五章 “美”的涵义;第六章 美作为欲、技、道的游戏;第七章 美作为人的自由境界;第八章 美的领域。第三篇 美感,包括:第九章 美感的意义;第十章 一般感觉与审美感觉;第十一章 审美经验分析;第十二章 审美经验的典型形态。第四篇 艺术,包括:第十三章 艺术的一般本性;第十四章 艺术作为技、欲、道游戏的发生;第十五章 艺术现象的结构;第十六章 艺术与审美教育。

全书体例架构新颖,篇幅适当,资料丰富且运用得当、内容充实而不繁琐,是一部颇具新颖性、思辨性,适合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自学美学的读者和美学爱好者学习的有益教科书。(冠军论坛策略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317页,定价:15元)

《西方文化概论》(赵林著)

本书是一部从宏观角度介绍西方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历程的教材。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三大部分,即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本书的第一部分对古代希腊文化的起源、希腊神话传说与文学艺术、希腊社会的政治生活与哲学思想,以及罗马社会的文化面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精神轨迹。第二部分侧重于探讨基督教文化与“两希文化”(即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和日耳曼民族的动态关系、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历史影响等问题,说明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本质联系。第三部分从考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大文化运动入手,追溯了西方近代国家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勃兴历程,对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各种重要思潮和文化运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俯瞰,展示了现代西方文化崛起的内外原因和演进过程。作为一本高等学校通识课程教材,本书的特点在于,不仅分别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不同文化特点和精神实质进行了分析,而且从文化演进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机制,在差异之中寻找同一,从宏观和长程的研究视野展现出西方文化发展的动态历程。此外,本书在形式方面也颇有特色,不同于一般教材在体例上和文字上的刻板枯燥。整本书视域开阔,思路贯通,文采飞扬,妙趣盎然,熔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炉,是目前国内极为少见的一部大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35万字,266页,定价:25.5元)